谈及全球最大的弹药库,这得从美国军方那座堆满了弹药储备的庞大基地说起。霍桑陆军仓库位于内华达州一个名叫霍桑的小镇附近乐配网,占地面积达147,000英亩,换算下来大约相当于226平方英里。基地内建有2427个坚固的储存地堡,总存储空间高达600,000平方英尺。军方自豪地宣称,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弹药储备设施,囊括的弹药种类极为丰富,从普通步枪子弹到火箭弹样样俱全。保守估计,这些弹药足以支持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。回顾二战,美国消耗了约400亿发子弹和380万枚炮弹,而霍桑仓库的储备远远超过了这一水平。二战期间,这个仓库几乎承担了太平洋战区绝大部分弹药供应任务,背后反映了美国维护其全球军事霸主地位的战略意图。
这个仓库的历史可追溯到1926年的一场重大爆炸事故。1926年7月10日,新泽西州的莱克丹麦海军弹药库遭遇暴风雨,雷电击中了弹药库,触发了连锁爆炸,导致600,000吨弹药爆炸,造成21人死亡、数百人受伤,周边建筑被毁坏一大片,海军损失高达8,400万美元,换算到今天超过10亿美元。此事引起国会强烈关注,迅速展开调查,结果发现弹药库距离居民区过近且安全防护措施不足。调查委员会建议选址在离西海岸不超过1000英里的偏远地区,专门服务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需求。1928年,国会通过相关法案,7月开始在内华达州动工,选址考虑到地广人稀,远离人口密集区域,以降低安全风险。
展开剩余82%1930年9月,霍桑仓库正式投入使用,10月19日接收了第一批高爆炸药。从此,它成为海军弹药后勤的核心基地,代号HWAD。最初主要负责弹药储存与维护。虽然二战爆发前美国保持中立,但通过这里向盟国供应武器赚取了不少利润。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,美国正式参战,仓库迅速扩建,员工人数一度达到5625人峰值,成为太平洋舰队弹药的主要供应点。各种弹药从这里发出,支持前线作战,包括炸弹、火箭弹和各种炮弹。整个二战期间,美国军火工业全速运转,霍桑仓库储备充足,保障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保持火力优势。
战后,仓库依然保持繁忙状态。冷战期间,为了应对苏联威胁,美国在这里储备了更多军火,甚至包括核武器。库存量一度达到数千万吨,涵盖了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类型的热武器弹药。韩战期间(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),仓库负责调配大量弹药和物资支持地面部队。越战期间(1964年至1973年),仓库依旧是弹药供应的重要枢纽,基地面积扩大到236平方英里,数千栋建筑物维持正常运作。库存中不仅有新弹药,还包括翻新和回收的弹药,确保随时可用。军方数据显示,二战期间美国弹药消耗巨大,但霍桑仓库的容量足以轻松支撑类似规模的战争需求。
1977年10月1日,仓库由海军转交给陆军管理,更名为霍桑陆军弹药厂。1980年8月5日,改为政府所有、承包商运营的管理模式,现由Day & Zimmermann Hawthorne Corporation负责运营,他们中标主要因为报价最低。承包商负责日常维护、过期弹药拆除和质量检查,政府派遣一名士兵和29名文职人员进行监督。1994年10月1日,仓库名称恢复为霍桑陆军仓库乐配网,功能扩展至退役设备处理和训练支持。2005年,国防部曾建议将其列入基地重组和关闭名单,但最终撤销此决定,主要因为仓库支持阿富汗行动训练,尤其是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的沙漠作战演习。
仓库不仅负责储存工作,还承担拆除任务。1998至1999年间,它销毁了505吨M687化学炮弹的二元前体化学品,处理化学武器库存。拆除手段包括露天燃烧、蒸汽清洗和旋转窑炉,强调环保与资源回收。目前,仓库中有43%的地堡正在使用,剩余57%空置以备未来需求。储存的多为常规弹药,配合严密监控服务,通过定期检验确保战备状态。军方表示,这些储备是为重大冲突后30天内的需求准备,平时人员配置较少,但能迅速扩大规模。仓库基础设施完善,拥有数百英里的铁路和装卸码头,每天能够向西部港口发运数百个集装箱。
如此庞大的储备,映射出美国军备政策的现实一面。美国建国200多年来,多次卷入战争。早期对本土印第安人的战争,南北战争奠定了军工基础。一战期间,美国虽保持中立,却大量向欧洲出售武器,促进经济飞速发展,并吸纳大量人才。二战后,美国大力建设军工厂,向盟国供应装备,战争愈演愈烈,美国经济则持续繁荣。冷战时期,为抗衡苏联,仓库库存剧增。近年来,针对俄乌冲突,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价值357亿美元的军事援助,截至2023年5月,北约总援助达550亿美元。武器技术日益先进,但美国也担忧库存耗尽。霍桑仓库的存在,证明美国军火储备雄厚,远未到枯竭的地步。
不过,仓库运营也带来不少问题。2013年3月18日,一次迫击炮训练中,60毫米炮弹在炮管内爆炸,造成7名海军陆战队员死亡,8人受伤。调查表明是人为操作失误,导致M224迫击炮弹暂停使用,后来逐渐恢复。这类事件提醒人们,弹药管理存在极高风险。仓库处理化学武器时,周边曾出现芥子气污染,环境受损。军火出口带来经济收益,但也加剧了全球冲突,造成大量伤亡。二战、韩战、越战的弹药从这里发出,落在战场上,意味着无数生命的消逝。仓库象征着美国通过军备追求全球影响力,用武器介入战争,造成长久破坏。
美国军火工业与战争紧密相连。从一战获利,到二战成为超级大国,军备储备始终是关键。霍桑仓库便是典型代表,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,如今仍在运作,支持联合军演和资源回收。在承包商管理下,仓库处理过期弹药,避免浪费。国防部评估显示,仓库存储容量超过7,680,000平方英尺,远超其他类似设施。世界纪录学院认证其为全球最大弹药库,占地面积相当于17个澳门。
仓库的储备量足以支撑一场世界大战,这并非夸张。二战时,美国消耗炮弹约12,000,000吨,而霍桑仓库保守估计储存量超过10,000,000吨。军方文件显示,仓库能满足两场区域冲突的弹药需求。冷战期间,为了与苏联抗衡,仓库甚至储存过核武器。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,但仓库随时能动员。军火库不仅象征军事实力,也加剧全球不稳定局势。美国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虽提高了对方战斗力,但也延长了冲突,消耗了大量资源。美国的野心在于维持霸权,通过此类仓库确保全球军力投射。
仓库的历史也反映了美国军政决策的变迁。1926年爆炸事件后,海军部长柯蒂斯·威尔伯(1867年5月10日生,任职时间为1924年3月19日至1929年3月4日)推动了弹药库改革,确保了安全建设。然而,那些借战争牟利的军火商却鲜有好名声,他们从冲突中获利,往往忽视了无数生命的代价。仓库至今仍由承包商运营,支持诸如海军陆战队第四后勤团的年度演习等训练活动。
总体来看,霍桑弹药库是美国军力的重要支柱,储备规模庞大,足以支持一场大战。但这也暴露出美国通过武器囤积干预全球事务的野心,造成战场上无数伤亡。军火援助是一把双刃剑,一方面帮助盟友,一方面却令大量平民付出惨重代价。仓库占地147,236英亩,拥有2915栋建筑,铁路长度达418英里,黑顶道路212英里,这些数字展现了其惊人规模。当前,仓库不仅负责弹药储存,还承担弹药回收与过期库存拆除工作,注重环保,但本质上依然是为战争做准备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